美国销售额骤跌,中国跨境电商平台该如何应对
近期,中国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5月中国对美国的低价值小额包裹出口同比下降39%,环比下降53%,降至78.4亿元,为2023年初以来最低水平。美国市场销售额的骤跌,让众多中国跨境电商平台面临严峻挑战。在此情形下,探寻有效的应对策略成为当务之急。
一、原因剖析:关税政策调整冲击巨大
自2025年5月2日起,美国特朗普政府终止了小额包裹免税政策,过去享受关税豁免的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如今面临新的关税规则,发往美国的商品需缴纳120%关税或每单100美元固定费用(6月1日上调至200美元)。这一政策变化直接导致平台运营成本大幅增加,商家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据彭博社分析信用卡和借记卡数据,政策终止前一周,4月25日至5月1日期间,SHEIN在美国销售额比前一周下降23%,Temu同期销售额下降17%;政策终止一周后,5月11日至6月8日期间,Temu每周销售额下降25%以上。可见,关税政策调整是销售额骤跌的关键因素。
二、应对策略:多管齐下寻求突破
市场转移:开拓非美区新市场
面对美国市场困境,不少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将目光投向其他地区。第三方数据机构SensorTower数据显示,SHEIN和Temu在4月大幅削减美国数字广告,增加欧洲数字广告支出,其中SHEIN在法国和英国广告支出增长35%,Temu在法国、英国广告支出分别环比增长40%和20%。中国海关总署数据也显示,5月中国小额包裹在全球范围内出口量同比增长42%,马来西亚、新加坡、比利时等国家接收中国小额包裹货物价值可观。通过开拓非美区新市场,平台能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寻找新增长点。
模式转型:加速运营模式转变
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加速从全托管模式向商家自主运营的半托管模式转移,并推出过渡新模式。Temu推出支持“国内直发”的Y2模式,SHEIN上线美国POP(自主运营)模式。这种模式转变让商家在应对政策变化时更具灵活性,也有助于平台长期稳定发展。
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
在政策冲击下,品牌商家展现出更强韧性。一些商家通过长期积累的品牌优势,具备提价和消化价格影响能力。以ChillJulia为例,该品牌通过内容运营带动产品营销,定位品牌化运营,实现超30%利润率。在面对关税政策变化时,一方面维持现有产品价格稳定品牌形象和客户关系,另一方面对新品重新测算成本定价,同时加大内容运营投入提升品牌价值。对于中国跨境电商平台而言,鼓励商家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能有效抵御政策风险。
美国市场销售额骤跌虽给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带来挑战,但危机中也蕴含机遇。通过市场转移、模式转型和品牌建设等多方面努力,平台有望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电商市场中找到新的发展路径,实现持续发展。